新闻动态
1939国军攻临湘一据点受阻,军部不增援也不打敌援,白伤亡400人
发布日期:2025-04-13 13:53    点击次数:148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陈诚调任第六战区司令并兼任湖北省省长。薛岳接替他成为第九战区司令,指挥部设在长沙。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也撤到了江西和湖南交界处的永修、幕阜山以及岳阳以南地区。

11月11日这天,日军第九师团轻松占领了岳阳。当时在岳阳以南驻守的国民党军队有两大主力,总兵力约20万人。这支部队包括关麟征率领的第十五集团军,下辖张耀明的五十二军、陈沛的三十七军、夏楚中的七十九军,后来还补充了欧震的第四军;另一部分是杨森指挥的川军第二十七集团军。

现在战争已经打到第二个阶段了。日本鬼子一边想拉拢蒋介石和汪精卫投降,一边把原来在武汉的主力部队调到华北和其他被占地区,专门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这时候在湘北前线,日本就剩下第六师团这一支部队了,他们沿着武长铁路线驻扎,从羊楼司经过临湘、岳阳一直到麻塘这一带,还在铁路东南边的一些山头和重要据点布置了兵力。

第52军驻扎在湘北新墙河的东南岸,右边挨着杨森的部队,左边防线一直延伸到鹿角那边。这个军下辖3个师,每个师有2个旅共4个团,另外每个师还单独管着1个补充团。每个团大概2500人左右,不过3个师里头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刚入伍的新兵。

韩梅村当时担任第五十二军一九五师五六六旅的旅长。武汉失守后,他带领部队到湖南醴陵接收了一个新兵团。刚开始他们在鹿角一带修建防御工事,防止日军海军陆战队从那里登陆;后来部队转移到新墙河中段南岸,留下一个团驻守阵地,新兵们则被安排到后方几个大村子里进行训练,前后持续了差不多半年时间。

1939年5月中旬的一天,张耀明军长下令让195师565旅抽调一个团的兵力,去攻打临湘县忠防村的日军据点。那里驻扎着大约200名日军,属于加强中队编制,还修建了相当牢固的防御工事。

第565旅旅长刘平亲自带队指挥作战,梁恺师长和韩梅村也赶到忠防村东南面的高地观战,他们和刘平以及军部都保持着电话联系。刘旅长调集了两个团的迫击炮连,集中火力轰炸敌军阵地整整一小时,随后命令步兵发起进攻。虽然敌军在炮击中有所伤亡,但仍然死守阵地。刘旅的步兵连续发动两次冲锋,都被敌军打退,伤亡人数超过300人。

韩梅村向梁师长提议,应该让军部调山炮连来帮忙,因为迫击炮打不穿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梁师长马上向军部申请炮兵支援。张耀明军长回复说,炮兵部队离忠防村太远,没有公路可以走,用马匹运输需要时间。他只同意多给些迫击炮弹。

下午3点前后,大约400名敌军从临湘县城赶来增援忠防的守军。韩梅村再次向梁师长提议,让五六六旅派一个团去拦截这批援军。梁师长向张军长汇报后,没想到张军长直接下令全军撤退。这场仗打下来,我方消耗了几百发迫击炮弹和两万多发子弹,还损失了400多名士兵,不仅让敌人更加嚣张,还打击了我方的士气。

1939年7月底,上级命令五六六旅派一个团去攻打羊楼司南边的詹家桥日军据点。韩梅村给师长梁恺写了封信,主要意思是:要打敌人这种坚固据点,必须得有山炮野炮支援,不然就只能用小股兵力围住据点,用主力部队对付来增援的敌人。他还提到之前刘旅打忠防时,白白消耗弹药,还折损了400多名士兵。

信里提到,军队在湘北驻扎超过半年了,可当地老百姓到现在还没被动员和组织起来,这说明政治工作人员没尽到责任。

梁师长收到信后,立刻给韩梅村打了个电话:"你的建议很不错,炮兵确实归军部管,不过得军长点头才行。我已经把你的信转交给军部了。"正巧这时候,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来军部找张耀明军长商量人事安排,看到韩梅村的信后,就抓住这事大做文章。

第一九五师原本缺少副师长和参谋长的职位。师长梁恺想到自己在黄埔军校一期的老同学李禹祥,当时正在胡宗南部队担任旅长。梁恺就写信邀请他来担任这两个职务,李禹祥回信表示愿意,但胡宗南那边不肯放人。

梁恺打算让韩梅村做他的副师长兼师参谋长,空出来的旅长位置则准备提拔他的老乡、黄埔四期毕业的刘一华团长。他把这个安排跟关麟征和张耀明商量,两人表示需要"再考虑考虑"。

关麟征和张耀明看完韩梅村的信,气得直骂梁恺太窝囊,什么事都顺着韩梅村,完全被韩梅村牵着鼻子走。没过几天,他们就把梁恺的师长职务给撤了,还把韩梅村降了一级,调去当上校师参谋长,甚至给他安了个"死刑缓期执行"的罪名,说他"胆小怕事"。他们嘴上还说这已经是"从轻发落"了,毕竟韩梅村跟着他们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莫名其妙的处罚,让韩梅村既觉得可笑又无奈。

1939年9月,日军第六师团派出5000多名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混合部队,强行渡过新墙河向南推进,对国军第二师和一九五师阵地发起进攻。与此同时,日军还调派军舰运送约2000名步兵在鹿角一带登陆,从侧后方包抄第二师。面对日军的攻势,关麟征手握十万大军却不敢增援前线,反而被区区几千日军吓破了胆,匆忙命令第五十二军后撤,导致一九五师最终被迫放弃阵地。

这天刚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韩梅村亲眼看见步仙桥和周边地区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拖家带口地逃难,场面特别凄惨。

195师是最后撤离的部队,他们退到汨罗江南岸后准备继续防守。但此时军部和关总部早就撤到了汨罗江南边50多里外。师长覃异之用无线电请示,军部回复说:"我们不需要防守汨罗江南岸",并命令195师"向南撤退到金井等待新指令"。

韩梅村和覃异之师长商量后判断,来犯的敌军只有几千人,肯定不敢孤军深入攻打长沙;部队不能撤得太远,要跟敌人保持距离,根据情况灵活应对。

长沙城里的第九战区司令薛岳,这会儿已经打算撤出长沙了。就在日军南下进攻的第三天,他的指挥部就转移到了粤汉铁路边的朱亭,还计划着下一步要搬到衡阳去。

195师一直紧盯着敌军不放,敌人一撤退他们就立即跟上。结果195师反而成了"追击"敌人的先锋部队,一路"追"回了自己原先的阵地。这下可好,关总部和战区长官部都发来电报表扬。跟着195师的国民党中央社记者胡定芬、彭河清赶紧发"捷报",国民党报纸马上铺天盖地宣传起"湘北大捷"来。

这两位战地记者还即兴作诗,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写道:"洞庭湖水浇灭了日寇气焰,幕阜山上飘扬着中国军队的旗帜。"随后他们又拍摄了记录"湘北大捷"的纪录片,覃异之师长和韩梅村都成了片中的主要人物。

湘北地区打了胜仗后,长沙的爱国人士组成慰问团,前往前线犒劳"抗日有功的国军将士"。关麟征将军的总司令部设宴款待。席间,著名爱国作家田汉酒兴正浓,当场挥毫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关麟征,上面写着:千杯不倒,一战告捷。

正当大家都在欢呼"湘北大捷"时,唯独《大刚报》的年轻记者王淮冰保持清醒。他写了一篇名为《奔赴长沙》的战场报道,记录了自己从衡阳赶往长沙途中的见闻。文章提到,当日军向南进攻时,他在朱亭遇到第九战区司令部的熟人,得知薛岳将军已经从长沙撤到朱亭,同时长沙的政府单位、学校和一些老百姓都在往南边撤离。

这篇报道最早发表在衡阳的《大刚报》上,但仅仅过了两天,"湘北大捷"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国。薛岳觉得王淮冰在"散布谣言",扬言要查封《大刚报》,还要抓捕王淮冰。王淮冰知道关麟征和薛岳不和,就躲在关麟征的总部不敢出门。多年后的1983年,王淮冰在写给韩梅村的信里提到了这段往事。

在湘北战役大获全胜中,195师立了头功。作为该师参谋长的韩梅村自然也有功劳。为此,关麟征总司令取消了之前对他的处分,并恢复了他的少将军衔。

补充说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